|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火王 » 四川 » 广安 » 正文

致富路上招招鲜 "太原红""解家塔"供不应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27  浏览次数:69
核心提示:  同样是红薯,清徐清德铺的"太原红"供不应求。同样是小米,古交的"解家塔"在地头就能"卖脱"。这是为何?如果说省政府力推的"

  同样是红薯,清徐清德铺的"太原红"供不应求。同样是小米,古交的"解家塔"在地头就能"卖脱"。这是为何?如果说省政府力推的"山西小米"是省域品牌,则在这个大品牌之下,还有县域品牌如"阳曲小米",再下,有企业品牌如"首邑田园",有村域品牌如"解家塔"和"太原红"。而在市场竞争中,消费者"摘心掐尖"的心理往往导致品牌竞争力的反层级现象:地域越受限,品牌越吃香。致富路上的农民兄弟,或许可以从"解家塔"和"太原红"的成功中受到启示--

  1市民争购“太原红”

  这几天,在省展览馆清徐县首届农产品展销会现场,来自清徐县徐沟镇清德铺村的紫皮红薯“太原红”成了展会上的热销商品。

  9月23日上午,村民贾林太一大早就去地里起红薯,然后开车再把刨出来的头茬红薯送到省展览馆清徐县首届农产品展销会现场。几天来,虽然村里的农产品展示台设在展厅的一个角落里,但是这些个头细长、皮红肉白、身上还粘着新鲜泥土的红薯,还是吊足了前来观展的太原市民的胃口。这不,不到一个上午,展示台前摆放的几百公斤红薯便被抢购一空。

  “看来我们准备得还不够,下午村里会再送一批货来。真是没有想到,咱太原市民还挺认咱清德铺红薯这个传统品牌的!”带着村民和红薯来太原展销的清德铺村支部书记贾晋斌开心地说。

  清德铺红薯种植历史悠久,已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今年5月,清徐县在清德铺村举办了首届红薯插秧节,吸引了不少曾在该村下乡的知识青年重返“第二故乡”。他们重回地头学插秧,还设立了“知青文化工作站”,希望为红薯做代言,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把党的惠农政策、市场信息以及营销策略带给村民,帮助“故乡”走向富裕,让传统农产品也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这个活动的宣传带动作用挺强大,连好多外地人都知道有清德铺红薯‘太原红’,当时便有人给我们打电话想提前预订秋天的收获,还开玩笑说这是要‘秋后算账’。”贾晋斌介绍说。

  2功能农业初绽放

  清德铺种植红薯由来已久,传说自清光绪年间就已十分有名。另据《徐沟县志》记载,“清德铺村东南西面各有渠”,因此土壤保水性不强、肥力差,庄稼普遍产量不高——没想到却成就了红薯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聪明的村民“以地利补天时”,因地制宜种出了以甜绵著称、风味绝佳的清德铺红薯。

  “山西农业大学的一位专家曾给我们讲过,农业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数量安全,主要是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个阶段是质量安全,主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功能农业阶段,主要是解决健康问题,提高和赋予农产品对人体有益的功能。现在,俺村主打的清德铺红薯正是从红薯的健康功能出发的。目前,全村仅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多位,大家都说,长寿现象和他们常年自家地里出产的红薯分不开。”村里负责对外宣传的年轻人游建盛对这一点很自豪。

  3千亩基地待客来

  清德铺村党支部书记贾晋斌介绍说,目前全村有4666亩耕地,其中红薯种植面积已有近2000亩。

  贾林太今年也种了9亩红薯,他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加上人工、肥料、租金、地膜以及浇地等各种开支,每亩地的投入大约在1200元左右,按红薯亩产量4000斤到5000斤,每斤以一块钱销售计算,今年光种红薯也可以收入两三万块钱,可比过去撒点籽籽种玉米强多了!”

  眼下,来自国内一家大型快递公司的订单已经送到了清德铺村,这让红薯种植户都看到了希望。

  “国庆过后,红薯将大面积成熟,如果经霜一打就会变得更甜,到时候我们会通过互联网和快递物流,让来自全国的朋友都能品尝到这一新鲜健康的绿色食品”,说起这些来,贾晋斌显得有些激动,“过些天,我们打算办一场红薯宴,从拔丝红薯、红薯饼、红薯汤圆到栗子红薯排骨汤……大家说,古来红薯充饥物,今朝佳肴数风流,仅目前我们了解到的红薯做法就已有数百种之多,到那时欢迎大家都到地头去采摘、体验和品尝。”贾晋斌盛情发出了邀请。

  4古交有个“解家塔”

  提起“解家塔”小米,古交当地人一点都不陌生:地处古交东部山区的河口镇解家塔村,由于适宜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红黄土质,产出的小米口感香醇,品质和营养价值都明显优于普通小米,一直受到本地百姓的喜爱。用当地人自己的话说:“只要卖小米的摊主操着解家塔口音,卖得都比别家的快些。”

  然而,就在几年前,解家塔村的小米却越来越不被当地农民“待见”,种植面积逐年缩小。“2012年和2013年的时候,想吃到正宗的解家塔小米,得开车到村里农民的地头上才能买到,打下的谷子甚至来不及脱壳就被城里人买光了。”从小就喝惯了解家塔小米的古交市民王女士回忆。

  “种谷子太费劲儿,播种、间苗、收割,样样都要人工,一亩地一年忙到头,收成好了能有一两百元,收成不好可能还会赔本。不上算!”于是,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多,谷子地或撂荒,或改种,越种越少,整个古交的谷子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3万多亩缩减到1万多亩。

  这样的境况,一直持续到2013年,终于有所改观。

  5谷子地里趟新路

  “解家塔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条件,不种小米可惜了!”解家塔村村民张亮平在小米里看到了商机。2013年,在古交市农业委员会的扶持下,张亮平集合村里的52户村民的200多亩坡地,成立了古交市凤凰谷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试行谷子全程机械化种植。在农委技术员的全程指导下,200多亩土地由合作社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验收。

  那年秋天,合作社成员们第一次尝到了甜头:谷子喜获丰收,200多亩谷子亩产达到了五六万公斤。一样的品种,一样的土质,不一样的机械化种植管理,就给农民带来比传统种植谷子多出至少一倍的收益,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全程机械化种植的谷子地,亩产能达到平均300公斤,除却各种种植成本,每亩的纯收入在1200元左右。以前人工种植,费工费时不说,亩产也就是150多公斤。”张亮平介绍,和传统种植技术相比,通过小型农机播种和免间苗技术、精量播种,在种植全程省却大量人工,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想跟着张亮平们一起种谷子的村民越来越多:2015年,1200亩;2016年,2000多亩;一直到2018年,以解家塔村为核心,辐射周边6个村、252户、4200亩坡地,都开始大规模机械化种植谷子。

  6 “土疙瘩”里刨“金珠”

  通过规范种植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操作,使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都有章可依,环环相扣,“解家塔”小米创出了品牌。2017年,“解家塔”小米更是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逐渐打开了销售市场。71岁的村民武财旺今年种植了30多亩谷子,预计收入可达3万多元。他说:“以前人工坡地种植费时费力,一亩谷子刨去种子化肥和人工成本,利润不过一两百元,现在从播种到收割都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还经常有技术员上门指导我们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续水保墒。你看我这30多亩谷子谷穗结得又粗又长,收成错不了。过几天,我就把在外面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帮着一起收谷子,庆丰收!”

 
 
[ 火王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火王
点击排行
 
最新供应信息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